怀古咏史诗(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怀古咏史诗(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1.(2020春•海淀区校级月考)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选出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其中“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B.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
C.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D.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解答】D.“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分析错误,“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故选:D。
【点评】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2017•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2)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C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1)C“批评…”有误,应该是批评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
(2)C“巴山夜雨涨秋池”属于实写.
(3)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异同之处,相同点要结合情感进行表述,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但都抒发了旷达之情.不同点《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表达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答案:
(1)(3分)C
(2)(3分)C
(3)(6分)
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2分)
不同点:
《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
《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4分),每点2分)
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3.(2017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1】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2】,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3】沉酣【4】求名者,岂识浊醪【5】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1】据本词序,辛弃疾独坐停云堂,欣赏着美好的水声山色,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填写此词。【2】妩媚:姿态美好。【3】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4】酣:酒喝得很畅快。【5】浊醪(láo):浊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梦见周公,才能行其道,辛弃疾借用此句,表达了与圣人一样的感慨。
B.“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表现了词人知交渐少的境遇。
C.“一樽”三句,由借酒浇愁引出陶渊明,写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境遇和陶渊明写《停云》诗时类似。
D.“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借古讽今,旨在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狂傲自负的个性。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两句诗借染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来揭示诗人的内在感情。下列诗句采用相同艺术手法的一项是A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D.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稼轩词擅长化用典故,如“甚矣吾衰矣”、“知我者,二三子”就化用了《论语》中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化用《论语》中典故的一项是D
A.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孟浩然《西山寻辛谔》)
B.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C.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D.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陆游《寓驿舍》)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D“借古讽今”错误,应该是用典。“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引《南史•张融传》的典故:“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2)A项由“相看两不厌”可知,“敬亭山”染有诗人“不厌”的主观感情。故选A.
(3)A化用了《论语》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典故;
B化用了《论语》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典故;
C化用了《论语•公冶长》中“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典故;
故选:D。
(4)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甚矣吾衰矣”,年老体衰;“怅平生、交游零落”,知已零落;“知我者,二三子”,思亲怀友;“问何物、能令公喜”,孤独愁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寄情山水;“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抨击醉生梦死、沽名钓誉之人;
答案:
(1)D (3分)
(2)A (3分)
(3)D (2分)
(4)
①年华迟暮,壮志难酬。结合诗句:“甚矣吾衰矣”“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等
②知交飘零,思念亲朋。结合诗句:“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知我者,二三子”“想渊明《停云》诗就”等
③对山水喜爱。结合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④对统治者愤恨。结合诗句:“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等
【评分参考】答出①②③④中的任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未结合词句,酌情扣分。
默写自编、整合(12分)
译文: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4.(2016秋•西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长沙过贾谊宅1
刘长卿2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贾谊: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文学家,少年得志,深受文帝倚重,破格提拔,后因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33岁便英年早逝。②刘长卿:唐代诗人。玄宗天宝年进士,仕途坎坷,于肃宗和代宗两朝先后遭受贬谪。此诗作于他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之时。
(1)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栖迟”是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里形容贾谊遭受贬谪之后怅然落魄,漂泊失意的情状。
B.“楚客”既指贾谊,也包括作者与别的凭吊之人,体现出人们对于贾谊悲剧人生感同身受的同情。
C. 颈联由贾谊被贬,联想到自身的境况。“湘水无情吊岂知”用比喻手法,感叹我在这里凭吊贾谊,天下人不能理解我的用心。
D. 尾句表面怜君,同时也是自怜,是说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弦外之音是你我均无罪却遭贬,可悲可叹啊!
(2)下列关于贾谊的诗句,与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最为接近的一组是C
A.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B.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王安石《贾生》)
C.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毛泽东《咏贾谊》)
D. 上书忧汉室,作赋吊灵均。(戴叔伦《过贾谊宅》)
(3)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摹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颔联中,“秋草”、“寒林”、“斜日”等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秋日图。通过描摹景物表达情感,是创作诗词的经典方式。请从“西风”“流水”“烟雨”“青草”“海棠”“杨柳”“庭院”“候馆”“秋千”“扁舟”“鸿雁”“蟋蟀”中任选五个,用一段话描绘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描写的各个意象,根据原文译文进行解答。
(4)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意进行具体表达。
【解答】(1)《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C项,“湘水无情吊岂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湘水人的情感,而不是比喻手法。
(2)本诗尾联的意思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表达了作者对强加在贾谊以及自己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A项,句意为: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表达了作者对贾谊才华的肯定与颂扬。选项与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不同。B项,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表达了作者对贾谊得到汉文帝赏识的褒扬。选项与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不同。C项,句意为: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壮志未酬的经历着实悲哀。表达了作者对贾谊的不幸遭遇的同情。选项与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最为接近。D项,句意为:上书为大汉天下忧虑,作赋来凭吊屈原。表达了作者对贾谊才华的肯定。选项与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描摹了一幅萧条冷落的画面。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以及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解答时,选择具有相似意境的五个词语,组成一段能够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的语句即可。注意语句要通顺。
答案:
(1)C
(2)C
(3)颔联描绘了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的萧条冷落的情景,突出对统治者的不满情怀。
(4)东风放,清泉泠叮小曲唱。山坡青草翠,春风杨柳飘,小鱼绕扁舟,欢快嬉戏水中央。陌上莺歌燕语,泥土芬芳青草萋。蝶舞蜓飞,清香四溢,蟋蟀鸣唱,悦耳心情。又是花开时节。吹着轻轻杨柳风,沐着悠悠桃花水,弹奏一首春暖的曲。煮一盏茶,伴着日升月落,和时光,一起吟风弄月,素心闲悠,清歌浅行。
译文: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5.(2016秋•怀柔区期末)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满 江 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①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②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荼蘼: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②龙孙:竹笋的俗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词开篇即描绘了“樱桃、荼蘼、龙孙、乳燕、流莺”等景物,赞美春天之美,表达了自己的爱春之情。
B.“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的诗句,写诗人由春天的盛景表现出伤春之情,表达春天不久即将归去的愁闷。
C.词的下片开篇承接“肠千结”,具体而细致地抒发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是因为“层楼、春山”阻隔了春天的信息。
D.“蝴蝶”与“子规”二句,化用前人诗句,将诗人的哀愁引入更为深广的境界,思家念国之悲真挚哀婉。
(2)下面词句风格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C
A.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D.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声声慢》)
(3)这首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从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选取一例,结合诗
句内容加以赏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词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解答】(1)C项,“具体而细致地抒发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不当。“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2)本词属于含蓄表达情感,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此词就是属于后类。C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3)本题要求从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选择其中一方面分析。选择需要注意手法明显的内容,明确手法,结合词内容分析,点明情感。除答案示例之外,还可以从这些角度把握,如“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等句子中,“春山”“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著追求抗金复国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古今遗恨”:词人侧重今之恨,即中原失陷、祖国分裂之恨。无论选择什么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C(3分)
(2)C(3分)
(3)例:“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运用象征手法,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译文:
樱桃红得就像点着了火,映照着茶蘼花一片白雪。你看正是春意最浓的时候,竹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母燕牵引着小燕缓缓地飞翔,黄莺呼唤伴侣,叫声娇又怯。我问你匆匆来去的春天:如今你又要和我们告别,为何不肯把愁烦一道带走?你没见我早已愁肠千结!
登上高楼远望,只见春山万叠,家乡在哪里啊?全被烟波阻隔!我把这古往今来山河破碎的恨事,向何人去尽情倾泻?就连梦中也见不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只听杜鹃惨叫不断,面对三更的冷月。枕上听到它声声劝我“不如归”,可它怎知道,我有家归不得!
6.(2020•北京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答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清人袁枚认为,咏史诗应当关注见解出新。下列诗句有“见解出新”的一项是B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温庭筠《苏武庙》)
B.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D.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 (张耒《荆轲》)
(3)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观点的评价,要结合题干给出的提示,分析诗句中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
(2)A.写边塞之景,并无新意。
B.此句一反人们惯常认为毛延寿致使王昭君不被皇帝赏识的观点,提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观点,很有新意。
C.本句用典怀古,并无新意。
D.本句歌颂荆轲刺秦行为,并无新意。
故选:B。
(3)从“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可见,诗人对项羽功业的赞美之意,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同样,是赞美之意;但“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中,也包含了对项羽爱恨交织,他虽然建立起伟大的功业,却也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但作者仍旧愿意为他招魂,足见作者对他的怀念、推崇;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对南宋朝廷渡江后偏安一隅的讽刺。
答案:
(1)C。
(2)B。
(3)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7.(2020•门头沟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C
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贺新郎》元邵亨贞)
(3)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
【解答】(1)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
(2)C.和本词一样,都是赞颂了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
(3)“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这些句子用墨浓厚,形象再现了当年的豪迈的英雄气势,显出一种雄伟的自然之气,突出战争的宏伟场面,将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展现的淋漓尽致,看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通过周郎破曹时建立的丰功伟绩,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是为了怀古讽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年少有为,建立在赤壁之战这样的丰功伟绩,而诗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在对比昔年英雄周瑜年少成名,自己将老仍无所建树时,油然生出的人生短暂,光阴虚掷的慨叹,是为了怀古伤己。
答案:
(1)C
(2)C
(3)①苏词通过细节描写“谈笑间”,就让曹军快速崩溃,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则用对偶、比喻、夸张等手法艺术地再现周瑜火烧曹营时惊心动魂的赤壁战场,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译文:
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逝去。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
8.(2020•顺义区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华清宫①
林宽②
殿角钟残立宿鸦,朝元归驾望无涯。
香泉空浸宫前草,未到春时争发花。
华清宫
罗隐③
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④时节好笙歌。
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注释:①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内有温泉。②林宽,中晚唐诗人。③罗隐,唐末五代诗人。④开元,盛唐时唐明皇李隆基年号。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林诗第一句中的“残”字,表示檐角的钟已经残毁,宫殿业已荒圮。
B.林诗第三句中的“空”字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用法相同。
C.罗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宫殿层层叠叠,从一开始就听到美妙的笙歌。
D.罗诗第四句中的“争”字与“未到春时争发花”的“争”意义相同。
(2)“殿角钟残立宿鸦”中借“鸦”表明凄凉萧索之感。下列诗句中的“鸦”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D
A.惆怅至日暮,寒鸦啼树林。(护国《怆故人旧居》)
B.迟迟禁漏尽,悄悄暝鸦喧。(白居易《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
C.乱鸦归未已,残日半前轩。(于武陵《洛中晴望》)
D.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无名氏《西洲曲》)
(3)上面两首诗都由华清宫引发出对唐明皇、杨贵妃旧事的感慨,但各有所侧重。请分别写出其侧重点。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2)本题是对意象及诗歌情感的解读能力的考查。此类试题答题时,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3)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与比较。要根据诗歌写作背景以及在整体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情感。
【解答】(1)C.“从一开始就听到美妙的笙歌”分析有误,作者没有听到乐声,只是想象。
(2)D.此处“鸦雏色”指黑色。两句大意是:一位女子身穿杏红色的单衫,双鬓的秀发乌黑发亮,像雏鸦的羽毛一样。展现的是女子的美丽,没有凄凉萧索之感。
(3)第一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如今华清宫的衰败之景,有残钟、有暮鸦、衰草,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抒发的是昔盛今衰的感慨,对往日繁华的追怀。第二首借写华清宫引出杨贵妃与唐玄宗,说他们在开元时期,夜夜笙歌作乐。本来玄宗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明君,但是后来一心宠爱贵妃,享乐荒淫无度,致使安史之乱爆发。诗人这里是讽刺玄宗宠爱贵妃无度,导致唐王朝由盛入衰。
答案:
(1)C
(2)D
(3)第一首作者借眼前华清宫衰败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昔日盛景的追怀和哀悼之情。第二首作者则借华清宫话题,引出唐玄宗杨贵妃一事。讽刺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以致不能成为明君。
9.(2019•西城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祠【1】
[明]边贡【2】
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
【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2】边贡: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3】西湖树: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乾坤”句: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C.“精卫”句: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2)“子规”也即“杜鹃”,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下列诗词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C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春晚》)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概括诗歌景色特点,然后进行分析判断。诗中“花外子规燕市月”,意思是在燕市的花朝月夕有子规鸟啼叫,营造了凄凉悲苦的氛围。
(3)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熟悉诗歌常用手法的特点,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比较。
【解答】(1)B.“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理解错误。此句意思是联想起丞相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场面,显示文山的爱国精神远远没有消失。而非作者自己。
(2)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意在以杜鹃与猿的叫声反衬琵琶的动听,用来渲染悲凉凄冷的氛围。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意思是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意在表明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杜鹃热心地鸣叫催促。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意思是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ABD项是凄凉悲伤之意,而C项与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
(3)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两句意思说,丞相祠前也有像岳坟那样枝皆南向的树木,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南面向阳,树枝容易发旺,这本是自然现象,诗人为了歌颂丞相爱国精神之伟大,因而产生这种联想,借“西湖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故手法为“间接抒情”。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两句意思说,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故手法也是间接抒情,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1)B
(2)C
(3)
①两者抒情方式相同,都是借助某个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属于间接抒情。
②《谒文山祠》尾联借“西湖树”朝南生长之景,暗示了文天祥顾念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
③文天祥诗借“磁针石”“指南”的特性,暗示了自己心系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如回答抒情方式不同,自圆其说亦可)
10.(2017秋•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杂诗①(其六)
曹植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②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③.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注】①此诗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是年冬天,诸葛亮统蜀军伐魏。魏遣张郃拒亮,明帝亲为送行。曹植为此赋诗明志。 ②亮:诚然,实在。 ③太山,这里是指陕西境内的太乙山。其与终南山相接,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飞观”,形容楼阁耸立,如飞鸟之在高空,写出楼阁之高,正适宜于远眺。
B.三四句写诗人登高所见,仿佛各个方向都能望到千里之外,视野极为开阔。
C.诗中的“烈士”与曹操“烈士暮年”中的“烈士”,都可理解为写作者自指。
D.最后两句写弦声转急,琴声悲凉,含蓄婉转地传达出诗人昂扬激越的心境。
(2)请从诗句中的“悲心”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
【解答】(1)D项“含蓄婉转地传达出诗人昂扬激越的心境”错,从诗中来看,“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意思是“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我这番慷慨之言”,这两句是直接表达感情慷慨悲愤之情,并非是含蓄婉转。
(2)“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首句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次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这两句正写出河南地处中原登高望远有控驭四方之势,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义实深意谓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当遇到报国歼敌的机会,却不允许自己参加尽自己一份力量,这无异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客观的、平静的,事实上却洋溢出作者报国无门的一腔义愤,因此接下来坚决表态:在国仇未灭之时,自己是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承上第一小节登高远眺的描写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关心魏蜀双方的战斗的很想亲身奔赴前线。“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直接写出诗人无法报效国家的悲愤情怀。
答案:
(1)(3分)D
(2)(5分)自己虽有亲赴前线赴难御敌以身殉国的想法,却又不被重视不被任用,内心生出壮志难遂的愤慨。
答案:
高阙凌空百余尺,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
朝夕入眼的是千里平原。
烈士多悲壮之心,小人只求苟且偷闲。
国仇尚未根绝,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
按剑而起遥望西南,我情愿魂归泰山。
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我这番慷慨之言!
赏析:
这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黄节注引曹植《东征赋•序》云:“建安十九年,王师东征吴寇,余典禁兵,卫官省。”并云:“《魏志》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都。植有是赋。此诗盖同时作也。”建安十九年为公元214年,曹植年二十三。近人注本多从此说。而古直《笺》引近人曾运乾说,以此诗系于公元228年(魏明帝太和二年).这一年冬天,诸葛亮统蜀军伐魏,出兵散关,围陈仓。魏遣张郃拒亮,明帝亲至河南城(在今洛阳市西)为郃送行。曹植为此而赋诗明志,时植年三十七。细绎诗意,古、曾说近是,今从之。